導讀:為什麼要了解低碳概念?
在氣候變遷的今日,「碳」已經不再是一個單純的化學元素,而是全球循環經濟 永續發展的關鍵詞。無論是企業、政府還是個人,都必須正視減少碳排放的課題。本文將帶您深入淺出地解析低碳經濟的各種核心概念。
低碳概念解析:看懂這些詞,你就是低碳經濟的行家
1.碳定價(Carbon Pricing):用經濟槓桿控制碳排放量
碳定價是一種透過經濟手段來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量的策略。簡單來說,就是給碳排放量「貼上標價」,讓碳排成本更具體、更有感。
碳定價的主要機制:
- 碳稅(Carbon Tax):直接對每單位(每噸CO₂)的碳排放量課稅。
- 碳費(Carbon Fee):更靈活,通常針對特定產業或行為,並專款專用於碳減排。
- 碳交易(Emissions Trading):設置碳排放量上限,允許企業購買和出售碳排配額(即碳權)。
2.碳稅(Carbon Tax):直接對碳說「不」
碳稅是政府對溫室氣體排放量直接徵收的稅收。目的是透過提高碳排成本,鼓勵企業和個人減少碳排放。
實施案例:
- 北歐國家如瑞典早在1991年就開始實施碳稅:目前碳稅稅率超過每噸140歐元,被認為是有效減少碳排放的典範。
3. 碳費(Carbon Fee):碳價低並專款專用的一種碳定價工具
碳費與碳稅相似,差異在於主管機關的不同,因此碳價支出的彈性也有差別。
「碳費」可以專款專用於減碳排,例如用於發展減碳科技或成立氣候基金, 「碳稅」則混入國家財政稅收,可用於社會福利或基礎建設。
實施案例:
2024/10 /7 臺灣環境部碳費定價:一般費率為每噸碳新臺幣300 元,將來會分階段逐步調升。
碳稅VS碳費 區別一清二楚
類別 | 碳費 | 碳稅 |
主管機關 | 環保署專款專用 | 財政部統收統支 |
用途 | 僅用於氣候變遷減量與調適 | 綠色財政稅制改革,如減稅、碳稅稅收返還全民、儲備碳債基金 |
減碳效果 | 碳價低、效果小 | 碳價高、效果大 |
對民眾影響 | 油電及消費支出增加 | 透過碳稅返還,可提高淨所得 |
對社會經濟影響 | 仍維持高污染的褐色經濟 | 轉型到綠色經濟,更具國際競爭力,同時改善所得分配、促進社會公平 |
4. 碳權(Carbon Credit):可交易的「碳排放許可證」
碳權代表一定量的溫室氣體排放量配額,可以在企業間買賣。
企業可以:
溫室氣體排放量 多:購買額外碳權
溫室氣體排放量 少:將剩餘碳權賣給其他企業
5. 碳洩露(Carbon Leakage):企業逃避減碳的「障眼法」
嚴格的碳管制可能導致企業將生產轉移到碳管制較寬鬆的地區,造成全球整體碳排放量並未實質減少的現象。
具體解釋:
倘若只有少部分的國家及地區實行碳定價,會導致高碳排的產業都外移到碳管制較鬆散的開發中地區。這麼做或許在碳管制區的碳排放量減少了,但全球整體的碳排放量卻沒有下降,甚至因為開發中地區的技術較落後,而使碳排放量不減反增,這個過程就稱為「碳洩漏」。
實施案例:
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歐盟2026 年將正式實行,來防堵碳洩漏
國際貨幣基金(IMF)倡議全球碳底價的機制,分別對低收入、中等收入與高收入經濟體建立每噸 25 美元、50 美元與 75 美元的碳底價。
6. 碳中和(Carbon Neutrality):終極減碳目標
碳中和指在一定期間內,企業或國家的碳排放量與碳吸收達到平衡。最終目標是讓整體碳排放量為零即達成淨零排放目標。
實現方法包括:
- 減少直接碳排放量
- 投資再生能源
- 購買碳權
- 支持碳吸收計畫(如造林)
實施案例:
《巴黎協定》的2060年全球碳中和承諾。
7. 碳抵換(Carbon Offset):彌補碳排放量的另一種方式
碳抵換是一種透過投資綠色專案來平衡或抵消自身碳排放量的機制。
企業或個人可以通過資助減少碳排放量或吸收碳的專案,來抵消自身無法完全消除的碳排放量。
碳抵換的主要類型:
- 再生能源專案:投資太陽能、風能等清潔能源
- 造林與重新造林:種植樹木吸收二氧化碳
- 甲烷捕獲計畫:減少垃圾填埋場等處的甲烷排放
- 能源效率改善:支持提高能源使用效率的技術和基礎設施
低碳概念關係對照表
概念 | 定義 | 主要目的 | 實施主體 |
碳定價 | 對碳排放量設定經濟價值 | 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量 | 政府、國際組織 |
碳稅 | 直接對碳排放徵稅 | 提高碳排成本 | 政府 |
碳費 | 對特定行業設定碳排放費用 | 控制特定領域碳排放 | 政府、監管機構 |
碳權 | 可交易的碳排放配額 | 彈性管理碳排放 | 企業、碳交易市場 |
碳洩露 | 規避碳管制的現象 | 識別減碳漏洞 | 國際組織、研究機構 |
碳中和 | 碳排放與吸收平衡 | 實現淨零排放 | 企業、國家 |
碳抵換 | 通過投資綠色專案抵消碳排放 | 彌補無法直接減少的碳排放 | 企業、個人、國際組織 |
結論:攜手邁向低碳未來
理解這些低碳經濟概念,不僅是企業的課題,更是全人類的共同責任。透過正確認知和積極行動,我們可以共同建構更永續的地球生態系統。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