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nderstanding the low-carbon economy at once: deciphering the past and present of the low-carbon concept

在氣候變遷的今日,「碳」已經不再是一個單純的化學元素,而是全球circular economy 永續發展的關鍵詞。無論是企業、政府還是個人,都必須正視減少碳排放的課題。本文將帶您深入淺出地解析低碳經濟的各種核心概念。

碳定價是一種透過經濟手段來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量的策略。簡單來說,就是給Carbon emissions「貼上標價」,讓碳排成本更具體、更有感。

碳定價的主要機制:

  • 碳稅(Carbon Tax):直接對每單位(每噸CO₂)的Carbon emissions課稅。
  • 碳費(Carbon Fee):更靈活,通常針對特定產業或行為,並專款專用於碳減排.
  • 碳交易(Emissions Trading):設置Carbon emissions上限,允許企業購買和出售碳排配額(即碳權)。

碳稅是政府對溫室氣體排放量直接徵收的稅收。目的是透過提高碳排成本,鼓勵企業和個人減少碳排放.

實施案例:

  • 北歐國家如瑞典早在1991年就開始實施碳稅目前碳稅稅率超過每噸140歐元,被認為是有效減少碳排放的典範。

碳費碳稅相似,差異在於主管機關的不同,因此碳價支出的彈性也有差別。

碳費」可以專款專用於減碳排,例如用於發展Carbon reduction科技或成立氣候基金, 「碳稅」則混入國家財政稅收,可用於社會福利或基礎建設。

實施案例:

2024/10 /7 臺灣環境部碳費定價:一般費率為每噸碳新臺幣300 元,將來會分階段逐步調升。

碳稅VS碳費 區別一清二楚

category碳費碳稅
主管機關環保署專款專用財政部統收統支
用途僅用於氣候變遷減量與調適綠色財政稅制改革,如減稅、碳稅稅收返還全民、儲備碳債基金
減碳效果碳價低、效果小碳價高、效果大
對民眾影響油電及消費支出增加透過碳稅返還,可提高淨所得
對社會經濟影響仍維持高污染的褐色經濟轉型到綠色經濟,更具國際競爭力,同時改善所得分配、促進社會公平

碳權代表一定量的溫室氣體排放量配額,可以在企業間買賣。

企業可以:

溫室氣體排放量 多:購買額外碳權

溫室氣體排放量 少:將剩餘碳權賣給其他企業

嚴格的碳管制可能導致企業將生產轉移到碳管制較寬鬆的地區,造成全球整體Carbon emissions並未實質減少的現象。

具體解釋:

倘若只有少部分的國家及地區實行碳定價,會導致高碳排的產業都外移到碳管制較鬆散的開發中地區。這麼做或許在碳管制區的Carbon emissions減少了,但全球整體的Carbon emissions卻沒有下降,甚至因為開發中地區的技術較落後,而使Carbon emissions不減反增,這個過程就稱為「碳洩漏」。

實施案例:

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歐盟2026 年將正式實行,來防堵碳洩漏

國際貨幣基金(IMF)倡議全球碳底價的機制,分別對低收入、中等收入與高收入經濟體建立每噸 25 美元、50 美元與 75 美元的碳底價。

碳中和指在一定期間內,企業或國家的Carbon emissions與碳吸收達到平衡。最終目標是讓整體Carbon emissions為零即達成淨零排放目標.

實現方法包括:

  • 減少直接Carbon emissions
  • 投資再生能源
  • 購買碳權
  • 支持碳吸收計畫(如造林)

實施案例:

《巴黎協定》的2060年全球碳中和承諾。

碳抵換是一種透過投資綠色專案來平衡或抵消自身Carbon emissions的機制。

企業或個人可以通過資助減少碳排放量或吸收碳的專案,來抵消自身無法完全消除的Carbon emissions.

碳抵換的主要類型:

  1. 再生能源專案:投資太陽能、風能等清潔能源
  2. 造林與重新造林:種植樹木吸收二氧化碳
  3. 甲烷捕獲計畫:減少垃圾填埋場等處的甲烷排放
  4. 能源效率改善:支持提高能源使用效率的技術和基礎設施
概念定義主要目的實施主體
碳定價Carbon emissions設定經濟價值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量政府、國際組織
碳稅直接對碳排放徵稅提高碳排成本政府
碳費對特定行業設定碳排放費用控制特定領域碳排政府、監管機構
碳權可交易的碳排放配額彈性管理碳排企業、碳交易市場
碳洩露規避碳管制的現象識別Carbon reduction漏洞國際組織、研究機構
碳中和碳排放與吸收平衡accomplishnet zero emissions企業、國家
碳抵換通過投資綠色專案抵消碳排彌補無法直接減少的碳排企業、個人、國際組織

結論:攜手邁向low carbon未來

理解這些低碳經濟概念,不僅是企業的課題,更是全人類的共同責任。透過正確認知和積極行動,我們可以共同建構更永續的地球生態系統.

參考文獻

政府間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IPCC)報告

世界銀行碳定價報告

台灣環保署碳管理資訊

國際能源總署(IEA)碳排放報告

RECCESSARY新聞

If you like the content, please help us share it:)
en_USEN

CRAMIn order to provide the best browsing service, Carbon Cycle App uses website analysis technology to continuously optimize user experience. If you want to continue browsing the website, please click "Agree". If you continue to use this website without clicking "Agree", you will be deemed to have agreed to the terms of this website.Privacy Policy.